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
目錄 購物車 {{currentCart.getItemCount()}}
商品總數的上限為 100 件,請調整數量再點擊購買

信經

 『信經』(Creed)一詞源自拉丁文credo,意即『我相信』;為初期教會時期,由初信者於受洗加入教會時所作之宣告,因此信經也可說是信仰的告白。這個『我信』漸漸被採用於教會的崇拜儀式中,由信徒宣讀,配上曲調,便於歌頌記憶。其發展由最初之『(我信)耶穌是主』的短句,漸漸發展成眾多信仰條文的集合,作為『真理準則』或『信仰要義』,是初期教會宣告信仰要義的內容,基督徒信仰的摘要,信仰中最重要內涵的陳述;是初期教會分辨異端、解決教義問題、及教導信徒的利器。經長時間的淡化,漸漸形成敬拜程序中,聊備一格非常形式化的項目了。 

《使徒信經》最早出現在第二世紀愛任紐(Irenaeus, 130-202)的著作中。今日通用文本,大約定型於六至七世紀。此信經最初是早期信徒領洗前,所受的基本教導,以及受浸時的信仰宣告。初期教會受逼迫時,信徒皆以此為信仰準則。

《尼西亞信經》是第一部為了解決神學爭端,由羅馬皇帝發起,藉大公會議決定,用新述語表達信仰,也是第一個寫成文字的信經。如此,教會宣告了信仰最基本的信條:基督具有完全的神性。從尼西亞會議以後至今,這部信經一直是希臘正教、羅馬天主教及復原教的基本信條。

《亞他那修信經》相傳為埃及的亞歷山大城主教亞他那修(主後296-373年)所寫。他為辯護真理,對抗異端不遺餘力,因此受到反對派的攻擊,屢遭放逐與流亡。此信經是根據先前的信經及奧古斯丁三位一體論寫成,最早曾在第五世紀的拉丁教會中出現,而其完整的形式則要到第九世紀才成型。因眾人都確認除『正統之父』亞他那修之外,不可能有此佳作,在各地教會流傳甚廣,極具權威性。到了十七世紀,羅馬天主教學者Voss宣稱此信經並非出自亞氏之筆,因凡亞氏之作必以希臘文寫成,但此信經流傳於拉丁教會中之版本,以拉丁文寫成;並且文中未引用亞氏所強調的『同質』(Homoousia)一辭。據此本信經之原作者,遂不可考。

本信經以詩體寫成,共有四十句,有的版本為四十四句,內容可分為兩部分:第一部分是以奧古斯丁三位一體的獨一真神為主題;第二部分則強調基督的神、人二性,道成肉身及救贖。在當時教會中最主要的功用有三:

1.在公共崇拜中使用。

2.作為教會教導的指引及基準。

3.其清楚教義可用於抵制撒伯流、阿波林、亞流及歐迪奇等異端。

《亞他那修信經》是第一部陳述三位一體教義的信經,也是教義內容最完備的一部;它對基督的位格及神性、聖靈的地位等教義上的貢獻極大。其教義內容之完備,遣辭用字清楚、明確,為路德及改革宗所肯定,甚至被馬丁路德視為使徒之後最重要的基督教文獻。近代許多信條皆直接引用此信經內容為教義的最高準則,天主教及英國國教聖公會至今仍指定本信經為正典,並引用在例行崇拜及儀式中。

君士坦丁堡會議仍然沒有澈底解決基督神性人性的議題,結果對基督身位不同的論點相繼而生,造成教會中基本信仰的混亂,其中涅斯多留(Nestorians,活躍於428-451)宣稱基督具有神人二性並賦雙重位格,歐迪奇(Eutyches,380- 456)宣稱基督的人性已被神性完全吞滅,如同一滴蜂蜜溶化於汪洋大海之中。涅氏的論點,於431年召開的以弗所會議中被定為異端。

451年羅馬皇帝馬仙(Marcian,396-457)在迦克墩召開第四次大公會議,約有主教500人及教皇代表參加。此會議制定的《迦克墩信經》與《尼西亞信經》同樣重要,教會除再度肯定基督有完全的神性之外,並且承認『基督有完全的人性』,宣告:『基督只有一個位格,但兼具神、人二性。』而此二性是『不混亂,不改變,不能被分割,也不能被分開』的,並且此二性是存在於同一位格之內。

《迦克墩信經》強調基督的『神、人二性存於同一位格內』,為基督神人二性定義了正統的規範和準則。然而,此信經以『神之母』(Theotokos)稱馬利亞,開啟當時教會的背敬拜馬利亞異端的大門。涅斯多留曾公開譴責此事,指出馬利亞只是一女子,頂多只能稱為『人之母』。

《尼西亞信經》引用『同質』一辭,明確定義基督的神性;《迦克墩信經》卻引進了前所未見的『神之母』一詞,帶進聖母馬利亞的崇拜。當時的教會力舉教父教導及教會傳統,以教育信徒,看似為傳承信仰,護衛正統,結果卻以『一字之差、多』帶進後世信仰上無可彌補的缺口以及對基督身體不可衡量的虧損。 

聖經本應為教會唯一信仰之根據與標準。但因人的不忠信,加上仇敵的阻撓與破壞,真理一再被妥協,折衷,放棄,甚至背離;相同的原因,異教和異端的教訓更藉著不同的途徑,竊據我們信仰的基礎地位。在這個背景之下,信經在歷史上被用來歸正信仰,但也不幸的被別有用心者用作人為教訓的工具。我們希望以聖經啟示的真理作惟一的根據,以客觀的歷史作背景,簡單陳明基督教會歷史上從信經看信仰的心路歷程。